哈密大楼

位置 圆明园路149号

建筑类型 历史建筑

哈密大楼建成于1928年,它过去的译名也叫“沙咪”大楼,是犹太商人Bension Aaron Somekh的产业,由曾经上海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马海洋⾏(Moorhead, Halse& Robinson)设计。1891年,沙咪来到上海,在同为犹太人开办的沙逊洋行工作,之后离开沙逊独自开办洋行,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和那个时代很多上海大班一样,沙咪身前喜爱赛马和运动,旅沪35年之后,于1927年底去世,留下超过一百万两银元的财富。而此时这座沙咪洋行的产业仍在建造中,在去世之前,这座大楼的主人没能看到大楼的完工。这里曾进驻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文汇报馆、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重要单位。

建筑外观

哈密大楼后来的故事,就和众所周知的《文汇报》发生了不解之缘。这份创办于抗战时期并延续至今的著名报纸,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曾两次在哈密大楼中复刊,续写了一段段中国报人英勇的传奇。

 

1937年日寇占领上海后,着手对所有华商报纸进行新闻审查,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等人不甘心受日寇统治的上海爱国报人无奈只得寄人篱下,借着英商克明的名义创办一家华文报纸。1938年1月25日,文汇报创刊于已沦为孤岛的公共租界,因其坚持民族正义和抗日立场,受到“孤岛”人民的积极欢迎和热情拥护,也不出意外遭到了日寇的打击报复。文汇报社成立只有18天时,即遭炸弹袭击,随后各种恐吓、袭击、投毒不断发生,使得这家年轻的报社处境十分艰难。

 

在日伪的包围和各种威胁之下,文汇报人不但没有胆怯,反而以别出心裁的方式鼓舞读者的士气。1939年5月,文汇报创造性地打出了读者集团游览的招牌。其游览地点包括了天主堂、土山湾、淡井庙、觉园、虹桥路战迹等,堪称是八十年前的Citywalk。不仅行程完全免费,还包餐食,男女老幼一概欢迎,计划招募人数更是多达一千人。可惜的是,由于发行人克明被汪伪收买,文心策划的Citywalk也未汇报被迫停刊,这场精能付诸实践。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6日文汇报于哈密大楼复刊。然而在1947年,又因其积极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爱国运动,再一次遭到了查封。上海解放后,文汇报在哈密大楼里再度复刊,时至今日仍是上海最具影响力的的纸媒之一。

 

2009年,饱经风霜的哈密大楼经过喷砂打磨修缮后风光再现:8 层楼高的哈密大楼散发着纯白色的圣洁与高雅。“没有钢筋与水泥的冰冷感,充满文艺复兴时代的暖香味”,这是世人对哈密大楼的评价。从门口往里窥探,可见五盏圆白的灯,像极了五颗雪白的星球。遥想当年,这座大楼承载着文汇报社深沉的爱国情怀,昔日编辑部活络热闹的场景在似在眼前,那股经久不散的油墨味儿也似乎仍在空气中弥漫。

建筑水彩画作者: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