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大楼

位置 圆明园路209号

建筑类型 历史建筑

在1930年到1932年间,邬达克受委托设计的真光大楼与广学大楼竣工。真光大楼背对着广学大楼,耸立在圆明园路上,好似一座“黑森林” —— 因其浓重的宗教色彩而显得庄严而神秘。红色与棕色在楼宇外墙上交错,楼顶用浅黄色的尖钩作为装饰,像一排鹰嘴面朝着广阔无垠的天际。

建筑外观

邬达克的一生夹杂着成功的辉煌与对故土的无奈。1893年,邬达克生于奥匈帝国一个富裕的斯洛伐克人家庭,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接触建筑学。他早年的经历颇为传奇,一战爆发时曾应征入伍,在战争中不幸被俄军所俘获。1918年,在被转移经过中国边境附近时,他冒险跳下正在行驶的火车,经过各种艰险辗转进入中国境内,并最终到达上海,加入了美国建筑事务所克利(Curry)洋行工作。两年后攒足路费的他本以为自己可以顺利回国,然而却因奥匈帝国已经解体,后来他出生的匈牙利小镇还被划入到了斯洛伐克境内,邬达克成了没有国籍的人。失魂落魄的他只能继续留在上海。1925年,邬达克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并从此在上海大展身手,成为了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建筑师。

 

在1930年到1932年间,邬达克受委托设计的真光大楼与广学大楼竣工。真光大楼背对着广学大楼,耸立在圆明园路上,好似一座“黑森林” —— 因其浓重的宗教色彩而显得庄严而神秘。红色与棕色在楼宇外墙上交错,楼顶用浅黄色的尖钩作为装饰,像一排鹰嘴面朝着广阔无垠的天际。邬达克受到了当时汉诺威地标建筑的启发,在绘图设计真光大楼时模仿了哥特式尖拱的元素和装饰艺术图案。1931年,真光大楼竣工,其名字来源于其业主中华浸会书局早年创办的《真光》系列刊物。

 

1932年之后,邬达克将自己的办公室搬入了真光大楼的8楼。在这里,他逐渐形成自身风格,并开始引领现代主义建筑的新风潮。也是在这里,他设计了包括位于国际饭店和大光明影院等为数众多的经典建筑。

 

邬达克的事业在上海蒸蒸日上、但看似一帆风顺的他却在日记中写道:“到哪儿我都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匆匆的过客,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 1947年,邬达克带着妻子离开中国,辗转于欧洲和美国,最终依然没能回归故乡。

 

2010年洛克·外滩源邀请国际顶尖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对真光广学大楼进行修缮改造,如今真光大楼已恢复了往日风采,巍然立于圆明园路上。正如贝聿铭所言: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

 

建筑水彩画作者:陆军